- A+
在提瓦特大陆的幻想世界之外,《原神》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,将现实世界中的文化瑰宝——非物质文化遗产,带入全球玩家的视野。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指导的长期项目「流光拾遗之旅」,通过邀请七位非遗传承人,巧妙地将游戏中的标志性场景与角色,用蛋雕、麦秆画、内画等古老技艺重新演绎。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,更是一次跨越虚拟与现实、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对话。本文将深入剖析尘世篇的蛋雕与麦秆画,以及仙闻篇的内画,揭示这些非遗技艺背后的历史底蕴、精妙工艺,以及它们与《原神》世界观的完美融合,带你领略这场文化传承的非凡之旅。
尘世烟火,方寸之间:《原神》蛋雕艺术的光影交响
“光与影交错,虚与实相间,蛋壳上的图景栩栩如生,仿佛这片烟火人间近在眼前。”这是《原神》「流光拾遗之旅」尘世篇·蛋雕视频开篇的旁白,精准地概括了这项非遗技艺的精髓。蛋雕,这项起源于6世纪复活节彩蛋的民间手工艺,历经千年演变,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装饰功能,成为一门融合绘画与雕刻的独特艺术。在《原神》的语境下,非遗传承人蒲德荣以其精湛的技艺,将璃月港的繁华街景、轻策庄的田园风光,乃至角色的生动形象,悉数浓缩于一枚脆弱的蛋壳之上,赋予了这片幻想土地以触手可及的真实感。
蛋雕艺术的魅力,在于其对“脆弱”与“永恒”的辩证诠释。蛋壳平均厚度仅约0.3毫米,质地薄脆,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。然而,正是在这种极致的限制下,艺术家们运用浮雕、阴雕、阳雕、透雕、镂空等多种技法,于方寸之间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立体世界。在《原神》的蛋雕作品中,我们可以看到,璃月港鳞次栉比的屋檐通过阳雕技法被清晰地勾勒出来,形成强烈的视觉层次;而远处若隐若现的云来海,则巧妙地运用了阴雕与透雕,通过光影的穿透与投射,营造出烟波浩渺的意境。这种对光影的极致运用,使得静态的蛋壳仿佛拥有了呼吸,将提瓦特大陆的“烟火人间”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者面前。
蛋雕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对耐心与技艺的严苛考验。从选蛋开始,便需挑选色泽均匀、蛋形匀称、表面光滑无瑕的优质蛋壳。随后,经过消毒、去膜、清洗、阴干等十余道繁琐的预处理工序,才能进入真正的创作阶段。在蛋壳上描绘草稿时,艺术家必须考虑到蛋壳的弧度对透视的影响,这要求他们具备极高的空间想象力。正式雕刻时,更是需要屏息凝神,以刀为笔,在脆弱的蛋壳上进行毫米级的精细操作。每一刀的深浅、每一处的镂空,都直接决定了最终作品的成败。《原神》选择蛋雕来表现尘世篇,其深意不言而喻:正如提瓦特大陆的凡人,在岩王帝君的庇护下,于脆弱的尘世中努力生活、创造价值,蛋雕艺术正是这种坚韧与创造力的绝佳隐喻。
对于《原神》玩家而言,这些蛋雕作品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,更是对游戏世界的另一种解读。当你在游戏中漫步于璃月港,看到那些熟悉的建筑与场景,再联想到那枚承载着同样风景的蛋雕,一种奇妙的连接感油然而生。这种连接,超越了屏幕的界限,将虚拟世界的感动延伸至现实的文化体验之中。蛋雕艺术以其独特的脆弱美感和精湛工艺,完美诠释了《原神》所要表达的“尘世”主题——平凡中的伟大,脆弱中的坚韧,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。
金色麦浪,绘就璃月:《原神》麦秆画中的田园诗篇
如果说蛋雕是以光影雕刻尘世的骨架,那么麦秆画则是用大地的馈赠,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温暖而古朴的外衣。《原神》「流光拾遗之旅」尘世篇·麦秆画,将我们的视线从精致的蛋壳转向了更为质朴的田野。“清幽盎然的村落、游人如织的高楼……金色的麦秆汇聚成璃月人生活的一隅,凑近一些,或许仍能闻见田野的气息。”视频中的这段描述,生动地展现了麦秆画艺术的独特魅力。这项可追溯至隋朝的古老技艺,以废弃的麦秆为原料,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,将其转化为一幅幅色彩古朴、质感独特的艺术画作,这与《原神》中璃月地区崇尚自然、敬畏土地的文化内核不谋而合。
麦秆画的制作过程,堪称一场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法。首先,需要精选光泽度好、粗细均匀的麦秆,经过漂洗、熏蒸、破秆、刮片、防腐、烘干等多道工序处理,使其变得柔软、平整且易于塑形。最关键的一步是“烫烙”与“炭化”,艺术家通过控制电烙铁的温度,在麦秆片上制造出从浅黄到深棕、乃至黑色的丰富色彩层次。这种不依赖任何颜料、纯粹依靠材料本身物理变化而产生的色彩,赋予了麦秆画一种天然、古朴且永不褪色的独特美感。在《原神》的麦秆画作品中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技艺的精妙运用。轻策庄层层叠叠的梯田,通过不同深浅的麦秆片拼接,呈现出丰富的光影变化和空间感;角色服饰上的纹理,则通过精细的剪裁与烫烙,展现出丝绸般的光泽与质感。
麦秆画的艺术表现力极为丰富,它集绘画、剪纸、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。在《原神》的创作中,艺术家不仅还原了游戏场景的静态美,更试图捕捉其中的动态与情感。例如,描绘璃月港节日庆典的场景时,金色的麦秆被巧妙地用来表现灯火辉煌与人潮涌动的热闹氛围;而在表现归离集宁静的市井生活时,则更多地运用了麦秆的自然本色,营造出一种岁月静好的悠然意境。这种对题材的深刻理解和对材料的娴熟驾驭,使得麦秆画不仅仅是对游戏画面的简单复制,而是基于游戏世界观进行的二次艺术创作,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。
《原神》选择麦秆画来诠释尘世篇,其象征意义深远。麦秆,作为农业文明的象征,代表着丰收、希望与生生不息。璃月,作为提瓦特大陆的商业与契约之都,其繁荣的根基正是这片土地上人民的辛勤劳作与对自然的敬畏。麦秆画将这种精神内核具象化,用最平凡的材料,讲述着最动人的故事。对于玩家来说,欣赏一幅《原神》麦秆画,就如同亲身走进了游戏中的轻策庄,感受着微风拂过麦田的沙沙声,闻到了泥土与稻谷的芬芳。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,极大地丰富了游戏的内涵,也让玩家对璃月的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。麦秆画以其环保、手工、永久保存的特性,成为连接《原神》虚拟世界与现实农耕文明的一座坚实桥梁。
仙闻奇景,壶中日月:《原神》内画艺术的微观宇宙
如果说尘世篇的蛋雕与麦秆画描绘的是人间烟火,那么仙闻篇的内画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仙家秘境的窗口。《原神》「流光拾遗之旅」仙闻篇·内画,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了那些藏于奇峰峭壁之间的仙人洞府。“将仙人所在之处的千里风光,绘制在小巧的瓶子内。若是仙人见到这样的物什,也会忍不住把玩一番吧。”视频的旁白充满了诗意的想象。内画鼻烟壶,这项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中国特有传统手工艺,以其“方寸之内显日月,股掌之上惹人怜”的独特魅力,成为表现《原神》中仙家气象的绝佳载体。
内画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其“反向作画”的技法。艺术家需要使用特制的弯头毛笔,伸入仅有寸许大小的瓶口,在光滑的内壁上进行反向绘制。这意味着,艺术家看到的画面与最终呈现给观众的画面是完全相反的,这要求他们具备超凡的空间想象力、精准的控制力以及深厚的绘画功底。在《原神》的内画作品中,非遗传承人王自勇将璃月的壮丽山河、仙家洞府的缥缈云雾,悉数浓缩于一枚小小的鼻烟壶内。壶中,层峦叠嶂的山峰、飞流直下的瀑布、若隐若现的亭台楼阁,无不纤毫毕现,意境深远。这种在微观世界中构建宏大景观的能力,与《原神》中仙人俯瞰尘世、洞察万物的视角形成了完美的呼应。
内画的制作过程同样充满了挑战。首先,需要对水晶、琉璃或玻璃等材质的壶坯进行精细的掏膛和磨砂处理,使内壁形成一层细腻的磨砂面,以便颜料附着。随后,艺术家才能开始漫长的绘制过程。由于空间极度受限,每一次落笔都必须精准无误,无法修改。在《原神》的内画创作中,艺术家不仅要还原游戏场景的视觉元素,更要传达出其中蕴含的“仙气”。这体现在对色彩的运用上,多采用清雅淡远的色调,营造出空灵、飘逸的意境;在构图上,则注重留白,以虚衬实,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。壶中的璃月风光,不再是尘世的喧嚣,而是经过仙家视角净化后的理想图景,充满了道家哲学的韵味。
《原神》选择内画来表现仙闻篇,其文化意涵极为深刻。内画鼻烟壶本身便是明清时期文人雅士的掌中珍玩,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、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。这与《原神》中仙人追求大道、远离尘嚣的形象高度契合。通过内画这一载体,游戏中的仙家秘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,而是可以被握在手中、细细品味的微观宇宙。对于玩家来说,欣赏一枚《原神》内画鼻烟壶,就如同获得了一枚通往仙家世界的钥匙,透过那小小的瓶口,窥见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奇幻世界。内画艺术以其独特的反向作画技法和深邃的意境表达,为《原神》的仙闻故事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无穷的艺术魅力。
总而言之,《原神》「流光拾遗之旅」通过蛋雕、麦秆画、内画这三种截然不同的非遗技艺,成功构建了一个层次丰富、意蕴深远的文化叙事体系。尘世篇的蛋雕与麦秆画,以不同的艺术语言,共同描绘了璃月大地的烟火气与生命力;而仙闻篇的内画,则以其独特的微观视角,引领我们仰望仙家的缥缈与高远。这场跨越虚拟与现实的文化之旅,不仅让全球玩家领略到中国非遗的非凡魅力,更以一种创新的方式,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