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现代战舰装甲厚度:揭秘“薄皮大馅”背后的生存之道
现代军舰的装甲厚度与二战时期的战列舰相比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昔日的战列舰以其厚重的装甲而著称,平均装甲厚度可达400多毫米,例如“大和”号战列舰的主炮炮盾装甲厚度甚至达到了惊人的650毫米。 然而,现代驱逐舰的平均装甲厚度通常只有20至30毫米,有些非关键区域甚至更薄。 这种看似“薄皮”的设计,实际上是现代海战理念演变的结果。
从重甲巨炮到导弹时代
二战及以前的海战主要围绕着大口径舰炮展开,厚重装甲是抵御穿甲弹攻击的唯一有效手段。 当时的军舰,尤其是战列舰,其装甲厚度动辄数十公分,以确保在炮火对轰中生存下来。
然而,随着反舰导弹的出现和普及,海战模式被彻底改变。现代反舰导弹为了提高突防能力,多采用末端掠海飞行、超音速突防等模式,并使用半穿甲或聚能破甲战斗部。 面对这种新式武器,传统意义上的重型装甲显得力不从心。如果要抵御现代反舰导弹的攻击,舰艇的装甲厚度需要达到一个不切实际的程度,这将导致舰船的排水量急剧增加,严重影响其航行性能、机动性和建造成本。
现代战舰的“重点防护”哲学
因此,现代战舰的防护理念从“全面防护”转变为“重点防护”。 这意味着不再追求为整艘战舰提供能够抵御所有威胁的厚重装甲,而是将有限的防护资源集中在最关键的区域,包括:
-
指挥中心 (CIC)
-
弹药库
-
发动机舱室
-
主要电子设备舱
在这些核心区域,现代军舰会敷设特殊材料制成的装甲,例如高强度钢或凯夫拉纤维,以抵御破片和小型武器的攻击。 而对于船体的其他大部分区域,则仅保留基本的结构强度和水密性。
生存能力:不止于装甲
现代战舰的生存能力是一个综合体系,单纯的装甲厚度只是其中一环。其核心在于“避免被击中,并在被击中后维持战斗力”。这一体系主要包括:
-
主动防御系统:通过近防炮(CIWS)、防空导弹等武器系统,在反舰导弹击中舰体前进行拦截。
-
被动防御手段:利用隐身设计、电子干扰等方式,降低被敌方发现和锁定的概率。
-
损害管制能力:舰艇内部设计有大量的防水隔舱和先进的消防损管系统。 即使部分舱室受损进水,也能通过优秀的区域划分和损管措施,保证战舰不至于迅速沉没,并尽可能维持作战能力。 “科尔”号驱逐舰在没有厚重装甲的情况下,依然经受住了大量炸药的袭击,便是现代军舰损管能力的体现。
综上所述,现代战舰的装甲厚度虽然显著降低,但这并非是防护能力的倒退。它是技术发展和海战形态变化的必然结果。战舰的生存之道已经从依赖厚甲硬扛,转变为依靠先进的探测和拦截系统、重点区域的强化防护以及高效的损害管制能力的综合体系。
- 我的微信
-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-
- 我的微信公众号
-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
-